对于熟悉股票市场的人来说,“跌停”是个吓人的字眼,何况是连续7个“跌停”。这一罕见的现象最近发生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可吓坏了长期看涨人民币的人。但是如果看看这7个交易日中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提起来的心完全可以放下,从11月30日的1美元对6.3482元人民币,到昨日的1美元对6.3319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仍然是在升值。
即期市场风吹浪打,中间价格闲庭信步,出现这种反差主要是因为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机制。人民币汇率即期市场的交易规则是,各参与方以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汇率中间价为基准,交易价格上下浮动有一定区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为上下0.5%,升值和贬值的幅度实际上取决于中间价的波动,即便是日间交易频繁触及上下限,也不一定能影响次日的中间价。
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例,从11月30日至昨日,中间价全部保持在6.33附近,并没有受到日间交易频繁触及跌停位置的影响。由于中间价保持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实际水平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如果说上串下跳的即期市场价格像是孙大圣,那么岿然不动的汇率中间价便是那如来佛,无论怎么折腾,人民币汇率水平还是逃不出中间价的手掌心。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根据央行的解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为,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由此可见,货币当局对于汇率中间价拥有较大影响力。在贬值预期之下要保持汇率的稳定,需要在市场当中卖出外汇,买入人民币,这一操作的结果是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的双双减少,公开数据已经证实了这一变化。据央行此前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数据,今年10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资产减少了800多亿元,说明央行在净卖出外汇。
中国央行拥有巨额外汇储备,足够应对更多个“跌停”,问题的关键是贬值的压力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或者说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离均衡价格还有多远。一般认为,判断一国汇率是否均衡的核心指标是该国的经常账户是否平衡,以此作为标准,可以说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均衡水平。国内外目前已有共识,今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回落至3%左右,低于国际标准。
即便汇率水平处于均衡位置,也不代表市场上不会有波动,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的贬值预期,可以看作是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市场行为。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对于中国央行拓展政策操作空间,缓解国际上的政治压力,都是有好处的,也符合中国政府“保持汇率弹性”的政策目标。
一些国家指责中国政府人为压低汇率水平,以此谋取竞争优势,此次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给予了有力回击。不过,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超过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人民币长期缓慢升值符合经济规律。现在要做的是让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更加完善,在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恢复平衡,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的有利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又迎来了一个时间窗口。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当前是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佳时期,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近期撰文建议,应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的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中应该考虑三个中间目标:经常项目余额/GDP占比目标、外汇占款目标和有效汇率目标。
【来源 :证券时报网】
【编辑: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