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高位运行。1月涨幅达4.9%,至7月创下6.5%的年内新高。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释放,CPI年中调头向下,到10月已降至5.5%。
专家学者预测,11月与12月的CPI有望继续回落。2011年,CPI呈倒V字走势几成定局。尽管业界对明年物价形势持乐观态度,但不容忽视的是,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上扬等挑战长期存在,稳物价仍不可掉以轻心。
宏观调控效果显现,初步遏制物价上涨过快势头
2011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5%。自8月份起,CPI涨幅已经连续3月回落。CPI从3月“破5”,到6月“破6”,再到10月的重返“5时代”,画出一条倒V形曲线。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被遏制。
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经济指标,今年以来,CPI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年初,稳定物价就被定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控制货币、发展生产、搞活流通等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相继出台。
货币政策是抑制通胀的利器。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当时,CPI涨幅从2010年12月的4.6%增至2011年1月的4.9%,物价面临巨大上行压力。此后,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
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已从上年末19.7%的高位回调至13.0%,货币信贷增长已向常态水平回归。
在使用货币政策等手段调整需求的同时,增加产品供给同样重要。在保障供给方面,粮食生产被放到突出位置。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丰产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基础。为此,今年年初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例如,扩大冬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范围;实施冬小麦返青拔节弱苗施肥补助;实施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实施东北水稻育秧大棚补助;实施西南西北玉米覆膜种植补助;扩大旱区县级抗旱服务队补助范围;加大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等。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研究确定了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各地相继投放地方储备肉以增加市场供应、稳定猪肉价格。稳定的粮肉供应拓展了宏观调控政策腾挪的空间,使稳物价变得更加从容。
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过高也是影响物价尤其是菜价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今年6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此后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和加强组织协调等措施。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作用下,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未来物价总体可控,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年内物价涨幅将继续回落,全年CPI均值约5.5%,2012年有望下降到3%左右,未来物价水平总体可控。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也表示,物价已出现拐点,11月、12月CPI涨幅可能将低于5%。
物价回落固然可喜,但并非高枕无忧。综合来看,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物价调控不能松懈,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了全球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测,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GDP增长均为4%。
IMF同时预计,由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居高不下的大宗商品价格,全球通胀压力总体仍将呈现上升态势。2011年,发达国家的总体通胀率将从2010年的1.6%升至2.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将从2010年的6.1%升至7.5%。
在国内,物价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在较高水平,尤其在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前两年国内需求扩张较快的大环境下,通胀预期短期内难以轻易改变。
从长期看,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势已不可阻挡——职工工资稳步上升,各类劳工保护条例相继推出,各地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使国民可以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无形中也会给物价稳定带来压力。
除劳动力成本外,服务业及非贸易品价格等可能会有持续和刚性上升的过程;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农业面临水利设施不完善、农资价格上行等挑战。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加剧通胀预期。央行2011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依然强烈,预测下季度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较上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
解决之道仍在于转方式、调结构
连平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劳动力成本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中长期通胀压力仍将持续存在,政策大幅放松可能招致物价反弹。如何在保增长与稳物价中寻求平衡,是当前政策的难点。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在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水平上,不能单纯以某一个数字来衡量CPI的高低。中国经济正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成本增加一定会拉动CPI上涨。如果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CPI,居民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当然,对于低收入群体,政府应予以补贴。
左小蕾认为,抑制通胀的难点在于改变人们的预期。有些企业提前公布其涨价计划,使消费者普遍形成涨价预期,趁机扩大销售。大量这样的炒作行为叠加起来,会加重通胀预期,短期内造成短缺假象,推高物价。政府对此类炒作行为应该严厉打击。同时,还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让人们了解到哪些价格上涨是供求变化造成的,哪些是炒作引起的,引导消费行为回归正常。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表示,在使用利率、汇率等手段的同时,增加供给同样重要。在房地产市场上,应增加土地供给,以增加住房供应量,从而达到降低房价和房租的目的。在资源能源领域,需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在增加供给量的同时,保持其价格基本稳定。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不合理以及二者比例的失衡上。如果发展方式不改变,仍然依靠投资扩张的短期作用,那么稳物价和保增长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解决之道仍在于转方式、调结构、扩大内需,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样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又不至于给物价带来太多压力。
【来源 :半月谈】
【编辑: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