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欢迎登陆艾逊!
用户名 密码

社会热点

警惕临时工成“高危岗位”衍生“马太效应”

  陈庆贵

  近年来,随着社会性媒体的迅速蹿红,各类网络表达也更加“接地气”,“临时工”一词的走红便是证明。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自身各类失范突发舆情事件时,不约而同拿出“临时工”作为“挡箭牌”,当事方也往往成为网民“打趣”的对象。(11月27日《南方日报》)

  我所谓的“临时工”成“高危岗位”衍生“马太效应”,是说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高度正视和及时解决,将会形成强势的公权力愈加嚣张强势和弱势的私权利愈加贫孱弱势的马太效应。难道不是这样吗?

  所谓“临时工”,大多是一些公共部门通过劳务中介或自行招录的临时性质的工作人员。由于体制的壁垒,当下一个不争事实是,公共部门录用的“临时工”作为体制外人员,“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大抵是其原本生存状态。由于不能同工同酬,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无法与体制内正式人员比肩,而所从事的又往往是一线的脏苦累难急难险重活计。原本他们就属弱势群体,现在每遇各类失范突发舆情事件时,他们又因为“临时工”身份,而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成为“挡箭牌”“替死鬼”。换言之,他们除了面临“同工不同酬”的三等公民身份,现在又不得不被人为附加面临“食落众人口,罪过一人当”的潜在风险。我担心的是,各类失范突发舆情事件以“临时工”作“挡箭牌”,一旦成为“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潜规则,无疑将使“临时工”群体已然“骨感”的私权利变得愈加“骨感”。

  对公共部门而言,就算真是“临时工”在各类失范突发舆情事件闯了祸,“罪过一人担”也有失公允厚道。须知,进了谁家门就是谁家人,公共部门对“临时工”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管理责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临时工日常一言一行无不受所在单位环境氛围影响并逐渐同化。更何况,有些在一线执法岗位抑或与公众直接接触窗口岗位上的“临时工”,实则是依法接受所在公共部门委托为公共部门代行公权,乃是代表所在部门形象,出了事让“临时工”一人担责有违行政法规。值得注意的是,“临时工”作为“挡箭牌”,如果真是“临时工”出事的倒也便罢,问题是,并非全然。我就从媒体曝光的相关案例看到过,其中不乏私下协定代人受过丢卒保车的“顶包案件”。这已不是一般失范作风问题的案件,而是应当严处的弄虚作假违法乱纪案件。最为要命的是,如果任由公共部门动辄拿出“临时工”作为“挡箭牌”因对消弭突发舆情事件,且成为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我敢断言,在“出了事反正有临时工顶着”的惯性思维作用下,势必导致反向助长和纵容公职人员有恃无恐滥用公权力,肆无忌惮枉法行政侵害私权。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中国国情,“临时工”群体作为一道特殊景观,也许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存下去;然而,“临时工”沦为“高危岗位”成为失范突发舆情事件的“挡箭牌”,却不能允许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地存活下去。因为,随着“马太效应”作用,看进来折损消耗的是“临时工”和公民的私权力,实则损及消耗的却是公共部门行使公权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漫步】

发布时间:2011-12-28 13:51:58
 
CopyRight © 2005-2011 MRO工业品-艾逊实业(上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