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欢迎登陆艾逊!
用户名 密码

专业论文

我国第一条砂布带诞生始末

1959年初,当时的工机厂(即航天航空工业厂)和沈阳410厂(即现在的黎明机械厂)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提出试制米格十七喷气式战斗机,以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当时,服现役的飞机是米格十五。这种喷气式飞机在抗美援朝、打击美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以当时的生产条件,要生产比米格十五高一代的新型战斗机谈何容易?成千上万的困难和拦路虎挡在航空工业厂及410厂的前面,其中,飞机发动机压缩机叶片的加工,就是一个拦路虎。为此,航空工业厂发文联系一机厂,要求一机厂组织人力、物力协助沈阳410厂攻克飞机发动扒叶片的加工任务。
  1959年春节刚过,郑州正是大雪纷飞的寒冬,一机厂下文要求第二砂轮厂、郑州三磨所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急赶沈阳,配合沈阳410厂及第九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关,限期完成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技术难题。

  三磨所的老工程师钱惟圭同志和第二砂轮厂的总工程师李向光同志几经协商,决定派出我和华增河同志一同去沈阳,协助九所开展技术攻关,我和华增河同志都是二砂厂1956年派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学的
砂布砂纸制造技术的技术人员。也是当时二砂厂与三磨所能够派出的唯一的砂布砂带技术人员。我和华增河都在东德学习过,但当时的东德,由于二战的破坏,工业水平与欧美相比相对比较落后,我们学到的也只是砂布、砂带制造的一般技术,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等高难技术,一无所知。因而,当领导宣布此任务时,我们俩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知该从何入手,钱总与李总似乎看出来我们的畏难情绪,当即很严肃的指出,交给我们的是一个既困难又光荣的政治任务,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唯一的就是如何千方百计的去完成它,还要求我们俩必须在1959年底完成此任务。
  中西思想碰撞,用砂布带代替砂轮
  我和华增河同志就在接受任务的第二天,冒着大雪,即乘坐硬座火车,经过两天两夜才到达冰天雪地的沈阳。当时的沈阳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烟囱林立,整个城市被黑黑的浓烟笼罩着。当时,我们也没有什么环保意识,还以此为自豪。因为当时我国所需的飞机、大炮、炮弹无一不是出自沈阳啊。
  到沈阳410厂后,受到410厂及九所领导和同志们的热忱欢迎。410厂全厂上下近万民战士都处在热气腾腾的技术攻关热潮中,人人出谋划策,为早日攻下米格十七战斗机而在努力的工作着。当时,由于1958年大跃进的极左思潮,农业丰产不丰收,市面上的粮食及副食布匹供应短缺,我们吃的二米饭,即高梗米与小米混合着的饭。吃的菜是咸萝卜、咸菜,新鲜蔬菜已十分稀少,鸡鸭鱼肉几乎绝迹,一个月难得吃上一、二次。喝的是酱油汤,即白开水+盐+酱油+葱蒜,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并没有降低大家的攻关决心。
  1959年,中苏关系仍比较好,因此,有大量苏联专家也在410厂工作,支持我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而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使用各种砂轮进行加工,但效果及精度始终达不到技术要求,苏联专家指出,在欧美西方大国,是用砂布带来加工发动机叶片,效果很好。因此,要求我们尽快提供砂布带,解决加工急需。为了解决砂布带难题,第九研究所通过外贸部请我国驻英国使馆,弄到了一本1958年最新出版的英文版《现代
涂附磨具加工技术》。此书中大量介绍了英、美等国用砂带加工各种型面复杂的金属件的情况。我们从书中第一次看到了使用宽砂带加工大型金属板材及各种管材的图片。书的内容图文并茂,是一本十分难得的现代涂附磨具使用手册。我这里想说的是,在当时英美等西方大国对我国实行严密技术封锁的情况下,驻外使馆能设法弄到这么一本宝贵的资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飞跃,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已广泛推广使用大小上千种不同规格的砂带来进行各种复杂型面金属件的加工、磨制,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与加工效率,解决了固结砂轮无法解决的磨制加工难题。
  我们通过研究,对砂带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当时,沈阳的大车门,有一个砂布生产合作所,只有二十几个人和单幅的木质设备,主要生产动物纹页状砂带,接头处开始用动物胶,我们通过沈阳二轻局要求沈阳提供砂布卷,在410厂截切加工成砂带,接头处开始用动物胶,后来试用各种树脂胶,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加工了一批宽25MM,周长1500MM的接头砂布带。斜纹布基底,白刚玉磨料,动物胶粘结剂,
环氧树脂胶接头,一条砂布带可用5—6分钟左右,加工一片叶片,至少耗费两三条砂布,既费工,又费时,而且,大量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生产效率极其低下。从技术质量上讲,并不是真正的砂布带,但在当时,由于各种条件所限,也只能如此了。所以,当时的沈阳砂布带生产合作社(后改为沈阳砂布厂)是我国生产第一批有接头砂布带的生产厂家。
  1959年底,由于当时第二砂轮厂砂布车间尚处于建设期,不具备生产能力,一机厂为加快解决砂布带的研究,生产车间专门下文上海市轻工局,要求上海砂轮厂全力以赴三磨所研究开展砂布带的进一步试制、研究工作。
  华增河同志因受命被派驻上海砂轮厂近三年时间。在上海砂轮厂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探索出一套环形砂带(无接头砂带)的生产方案,并成功研制出一套环形砂带的生产专用线,可以生产宽度一米以下,周长两米以下的环形砂带,砂带加工速度已达到每秒30米,运转速度初步满足了发动机叶片的加工要求。但是,由于环形砂带是从坯布就开始织成环形带,对环形布的处理甚为复杂,达不到砂布带对茎布的要求,如坯布延伸长太大,生产过程易透明,生产规格受到严格限制,生产效率非常低下等因素,环形砂带终未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但作为无接头环形砂纸,上海砂轮厂与三磨研究所功不可没。
  12年排除万难,千呼万唤始出来
  1973年,我国文化大革命运动已逐渐进入尾声,大约是三四月份期间,一机厂受到一封来自西德磨具磨料协会的邀请函,邀请我国参加将于同年8月在西德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举行的关于超硬材料和砂带的技术研讨会。受邀参会的有美、英、苏、法等30多个国家。当时,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运动,自1960年起,已闭关自馈十余年,而参会的又多是当时所谓的帝、修、反等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据说,当时一机厂领导在是否接受邀请参会一事上,多有争论,后经一机厂外事局局长江泽民同志(前国家主席)力推,最终接受了邀请,并点名到郑州三磨所,郑州二砂与上海机械厂共同派员组团,出席西德“国际精加工研讨会”。
  同年7月,接到一机厂的指示,组成了以三磨所所长司振桐,党委书记梅伯钧,金刚石工程师卢正雄,时任二砂涂附磨具工程师的我,上海机械厂机械工程师徐XX等五人小组,赴西德参加“国际精加工会议”。会议前后共五天,世界各国CBN及砂带顶级专家发表有关砂带研磨及超硬材料CBN的论文二十余篇,参观了西德著名的工科大学“布伦瑞克工科大学磨剂试验室”。会议应我代表团要求,专门安排我方参观访问了当时西德最大的砂带生产厂VSM兄弟机床联合公司,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宽砂带生产线,原布处理线及后转换加工线,会议还安排我们参观了西德大众汽车厂及相关的机床厂等。我们在西德参观访问半个多月,被西德超硬材料及宽砂带的生产、加工、使用情况深深震惊。
  没想到十余年文化大革命后的我们,在超硬材料及砂布带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
  回国前后,我们专门向当时驻西德大使曾涌泉通知作了汇报,曾大使非常重视,指示我们一定要将所看到的东西如实向中央领导汇报。
  回国后,我们先后向一机部、机械局、外事局、计划司等方领导汇报参会情况及参观所看到的方方面面,引起了一机厂领导的极大重视。当时,江泽民局长听了汇报后,笑着说:“这种砂布带不就是软砂轮吗?这可是今后机械加工的方向。”并当即指示机械局的领导对这种新事物多关心、多支持。
  1978年,一机厂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下,决定大力引进一百八十余项先进的工业设备及技术,就把引起宽砂带工程技术列为国家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引进项目之一,并把该项目落实到郑州第二砂轮厂。二砂为了引进宽砂带项目,组织专门的生产队伍,对全国北至哈尔滨,南至海南岛的全国大地,十多个行业,上百个大型工厂进行了市场调研。为了充分了解国外涂附磨具的发展水平,先后对美国、法国、西德、日本、罗马尼亚进行技术考察,进行技术与价格优势的对比,总计投资一亿四千万,引进了我国第一条从布处理到制造,到全功能现代化的生产线。从市场考察到完工投产,先后仅用了十二年时间,耗用了一代人的辛苦与努力,终于在1993年成功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具有真正使用意义的宽砂带,满足了制革、板材加工及航空等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并逐步取代进口砂带而覆盖了国内8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现在,砂布带、砂纸带已在我国各行各业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现代涂附磨具已有近百家,而极具规模的大型砂带生产企业也有四五家之多,生产的各种砂带已基本满足国内各个行业的需要。
为了我国涂附磨具工业的发展与壮大,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的个人和企业,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里,为了祖国和企业的发展,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在奋斗,在拼搏。
  华增河1935年生于江西,1956年被二砂派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学习涂附磨具制造技术,1958年回国后被调往郑州三磨研究所,专门从事涂附磨具的研究工作,在他的指导帮助下,先后在沈阳410厂、沈阳砂布厂生产出了原始的第一批接头砂布带,后又在上海砂轮厂的支持与努力下,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无接头环形砂布带。华增河通知后因病医治无效,英才早逝。
  王辅生同志,原二砂轮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在第二砂轮厂就是否引进宽砂带工程立项上,力排众议,坚持引进,并明确指出,第二砂轮厂作为社会主义大型国企,必须站在行业专业的牵头,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工业设备,为国内兄弟行业做排头兵,为国家工业的发展承担不可回避的在责任。在最后一次决定是否引进宽砂带工程的党委会上,他力排众议,决定“我,王辅生,以党委书记的名义,决定引进宽砂带工程,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后果与责任均由我个人负责。”并当场在会议上签名,没有王辅生同志那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当机立断,我国的涂附磨具行业的发展可能还得延后多少年吧。
  王辅生同志现年八十岁,因脑中风偏瘫,现住在深圳市南山区老年疗养中心。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诗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既深情的缅怀过去,我们更雄心勃勃的展望未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在蓬勃发展,我国的涂附磨具行业也在蒸蒸日上,长江后浪推前浪。先一辈的沈阳砂布厂、上海砂轮厂虽有辉煌的过去,但终因赶不上现实的发展大潮,而已消亡。国营大企第二砂轮厂,因体制束缚,目前还在艰苦的挣扎,而新型的民营企业,湖北玉立、盐城三菱、顺德小太阳、东莞金太阳、河南王牌等一大批新兴企业正在不断的克服自身的缺点,互相学习,团结进取,不断创新,永远前进,把我国涂附磨具工业做大做强,把我们的涂附磨具产品推向全世界。 

发布时间:2013-04-03 09:06:48
 
CopyRight © 2005-2011 MRO工业品-艾逊实业(上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