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欢迎登陆艾逊!
用户名 密码

财经热点

政策底若隐若现 三策略庖丁解“熊”

  四季度以来,股市似乎进入反复寻底阶段。对于当前熊市“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判断众说纷纭,暂且不考虑上证综指2300点为“政策底”的判断是否准确。笔者认为,投资者当前应重点关注“政策底”与“市场底”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面对“政策底”的若隐若现,在熊市投资中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

  买不买,怎么买

  核心提示:“政策底”复“政策底”,“底”越多离底越近

  “政策底”若隐若现,投资者如何把握?首先,不妨先分析上证指数21年以来“画”的这张K线图:

  纵观上证指数市场走势不难发现,涨幅最大的一波行情无疑是始于2005年6月6日的低点998.23点,终点为2007年10月16日的高点6124.04点,历时两年多,涨幅超过5倍;跌幅最深的则是从这一高点,到2008年10月28日的低点1664.93点,历时一年,跌幅高达72.81%。

  据笔者了解,当股市深幅调整之后,市场总会出现若干“政策底”,最终又会将“市场底”呈现在投资者面前。笔者通过总结“08大熊市”,对“政策底”与“市场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在“08大熊市”中,出现过多次因政策利好出台而被市场人士称为“政策底”的特殊阶段。其中,多数人公认的“政策底”至少有两次:第一次为3278.33点,第二次为1895.84点。两次政策利好都未能换来真正的底部,反而在第二次出利好的一个多月后,市场跌出了一个重要“底部”——1664.93点,并由此开始出现了一波历时9个多月、幅度超过一倍的中级反弹行情。

  操作策略:股市具有一定的运行规律,“政策底”与“市场底”之间虽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即当“政策底”出现一次,就会离“市场底”更近一步。投资者在操作时,可在“政策底”出现后适量买入,以免踏空。但不宜采取极端式、一次性买入法,而是应在控制风险、两手准备的基础上,随着“政策底”出现次数的不断增多,逐渐加大建仓力度。

  何时买,买多少

  核心提示:不要在“弹起”时抢,而应在“下压”时捡

  无论是“政策底”还是“市场底”,每两个“底”之间不仅跌幅不同,而且对个股的杀伤力也不尽相同,离“市场底”越近,这种杀伤力往往也越大。

  先看几个重要的“底部阶段”:

  第一阶段:从“高点日”到第一次政策救市(2007年10月16日—2008年4月23日)。在此期间,上证指数跌46.19%。同期可比的股票有1476只,其中跑赢指数的有1171只,占比高达79.34%;跑输指数的只有305只,占比仅为20.66%,说明此阶段对个股的杀伤力较小。

  第二阶段:从第一次政策救市到第二次政策救市(2008年4月23日—9月18日)。在此期间,上证指数跌42.17%。同期可比的股票为1530只,其中跑赢指数的为642只,占比明显减少,只有41.96%;跑输指数的开始增多,为888只,占比增加至58.04%,说明此阶段对个股的杀伤力开始增大。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政策利好出台到自发形成“市场底”前一交易日(2008年9月18日—10月27日)。在此期间,上证指数只跌9.10%,但在同期可比的1518只股票中,跑赢指数的只有387只,占比仅为25.49%;而跑输指数的股票开始大面积扩散,总数多达1131只,占比增加至74.51%。不难看出,此阶段对个股的杀伤力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当指数越接近“市场底”时,个股的杀伤力以及投资者的恐慌程度越是达到高点。2008年10月27日——“市场底”前一交易日,上证指数大跌6.32%,挂牌交易的1490只股票,只有47只上涨,占比仅为3.15%;下跌的股票多达1443只,96.85%的股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且超过七成的股票跌幅超过6.32%、跑输指数,其中有500只左右的股票同时跌停,市场恐慌气氛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几个具体的“介入点位”:

  第一次出利好:事先潜伏的投资者,自利好出台前一日收盘起至出台后N日最大收益(对应的指数)达15.49%,机会大、风险小;若以利好出台后开盘价追入,至出台后N日最大收益(对应的指数)仅为6.95%,机会小、风险大。

  第二次出利好:情况也类似,事先潜伏的投资者最大收益达23.07%,同样是机会大、风险小;开盘价追入的投资者最大收益只有12.85%,也是机会小、风险大。而且,第二次利好政策出台后,由于首个交易日股票全线涨停而难以买进,若再以下一交易日开盘价买入,最大收益就只有4.08%,机会更小、风险更大。

  操作策略:随着利好出台次数的不断增多,指数的不断调整以及个股杀伤力的不断加大,投资风险反而得到更充分的释放。越是在多数人感到恐慌的时候买入股票,实际上越是安全。在操作时机和数量的选择上,须重点注意三点:一是要按照N次“政策底”出现的先后顺序,分批买入、先少后多;二是在具体介入时点上,应尽量做到事先潜伏、“下压”时捡,力避事后追入、“弹起”时抢;三是当市场出现恐慌,个股大面积跌停时,作为长线投资者更应抓住难得的建仓良机,大胆、重仓买入廉价筹码。

  买什么,卖不卖

  核心提示:“弃弱择强”非上策,高抛低吸才靠谱

  即使在经历多次“政策底”之后,迎来真正的“市场底”,投资者在确定建仓时机和数量的情况下,同样仍有两个问题需考虑:

  一是买什么?不少投资者采用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应该在“市场底”买入率先启动的最强势品种,只有这样操作才能在日后的反弹中取得最大收益。实际上并非如此,其中有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从高位一直保留下来的资金,如果在“市场底”购买没有下跌甚至逆市上涨的股票,这些资金并不能“多买”股票,这种操作的效果相当于之前“白等”;另一方面,率先启动的强势品种不一定能在随后的反弹中有出众表现。

  以大盘2008年10月28日见底1664点前一日率先涨停的7只股票为例,在自2008年10月28日至2009年8月4日这波反弹行情中,共有1556只可比股票,上述7只股票平均排名只有1096名;若以7只股票涨幅的平均值115.76%计算,对应的排名更靠后,位居1189名,远落后于可比股票的“居中”位置。这说明,在“市场底”率先启动的股票不一定是日后反弹中最强势的品种。

  二是卖不卖?买入股票后,长线投资者只要一路持有买入的股票即可,短线投资者可适度进行高抛低吸做差价操作。

  操作策略:股市多年来的走势表明,N个“政策底”之后将迎来“市场底”,每个“市场底”又都可能是低吸良机。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逢低买入熟悉品种,二是要及时做好组合搭配,三是要正确把握轮动节奏,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只要在“政策底”来临时,做到早作计划、精心准备、不怕折腾、不贪不惧,投资者将在股市中把握更大的主动权,进而成为“政策底”乃至“市场底”的受益者。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编辑:漫步】

发布时间:2011-12-12 13:07:06
 
CopyRight © 2005-2011 MRO工业品-艾逊实业(上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