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欢迎登陆艾逊!
用户名 密码

技术前沿

外资油企逼宫发改委中储粮或解危局

金龙鱼坚决涨价的行为让国家发改委意识到,指望处在近乎垄断地位的外资企业来控制食用油价格恐怕是不现实的,中储粮油脂公司此时进军零售终端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年初,食用油跟风涨价,国家发改委约谈了金龙鱼、鲁花等企业,要求其3月底之前保持价格稳定。第一个约谈到期后,由于物价仍在高位运行,发改委又一次约谈,要求延长至6月底,金龙鱼最终到8月底开始提价。
      今年4月初,金龙鱼再次传出提价的消息。4月中旬,杭州粮油交易市场一位批发商就表示,金龙鱼5升装菜籽油从每箱236元涨到258元,价格比其调和油还贵8元,调和油、大豆油价格虽暂时不变,但原来5%的销售返点降到1%,等于变相涨价。
      据了解,发改委此次没有再次约谈相关企业,个别媒体报道的“发改委要求企业两个月内暂缓涨价”一事并不存在,但寻找抓手实现宏观调控职能的心情更加迫切。
      目前,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97家大豆加工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有64家,年加工能力为5100万吨,占中国大豆总压榨能力的73%,占中国实际加工总量的80%以上。业内专家指出,如果不对外资加以限制,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直至完全控制市场,这将迫使我国失去大豆产业自主权,波及到上游种植业和下游养殖业。
      “2011年中国食用油消费量2777万吨,人均19.4公斤,其中小包装食用油616万吨。在小包装食用油中,以金龙鱼为代表的益海嘉里系列产品占45%,福临门为代表的中粮集团产品占15%,鲁花系列产品占8%。”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说。
      在这种情况下,一直承担国家油脂油料宏观调控任务的中储粮油脂公司再次进入决策层视线。“中国建立粮食储备制度20多年来,虽然目的是调控市场,但对于零售终端的调控始终是间接的,这才出现了发改委约谈企业的被动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相关部委已经明确表示支持中储粮进军食用油零售终端。”中储粮有关人士说。
      2011年12月,中储粮油脂公司旗下首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金鼎”在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7省市开始悄然铺货,进入2万家超市及零售终端,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4万吨。
      中储粮油脂公司的目标是,2012年在华东、华北建成5万家销售网点,实现销量20万吨;2013年拓展至华南、华中,实现销量30万吨;2014年拓展至东北、西南,实现销量45万吨;2015年拓展至西北地区,实现销量65万吨;2016年在全国市场实现销售90万吨,最终占有约10%的市场份额。
      为达成上述目标,中储粮油脂公司将在今年建成三个小包装工厂的基础上,2013年建成新郑、成都小包装工厂,2014年建成沈阳、西宁小包装工厂,2015年建成合肥、哈尔滨小包装工厂。“这些生产基地的建设,总投资将在40亿元以上。”王庆荣说。
      事实上,中储粮油脂公司早在2010年就已经具有了54万吨豆油精炼产能和33万吨棕榈油分提能力,2011年则向分装企业销售了340多万吨食用油,“我们实际上是食用油行业的老兵,走向终端只是延伸产业链;作为央企,利润并不是考核企业的唯一指标,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国计民生,在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的时候,稳定食用油终端市场价格。”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民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认为,要想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有更大的话语权,国家要采取贴息、担保再担保等措施进行扶持,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刘建民则坦陈,虽然中储粮油脂公司是央企背景,可以给产品强力背书,还可获得有关部门和中储粮总公司的大力支持,背靠储备基地的生产优势也比较明显,但品牌认知度低是个现实问题,营销队伍、渠道网点的建设还需要很长时间,真正发挥价格稳定器的作用尚需时日。

发布时间:2012-07-18 13:05:41
 
CopyRight © 2005-2011 MRO工业品-艾逊实业(上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