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现代金报》报道,星巴克入驻灵隐寺景区,被称为“不仅入得皇城,还入得空门。”有网友称,“凭着星巴克的知名度加上灵隐寺"保佑",一定生意兴隆。”也有网友认为,灵隐寺的香火混着咖啡,那一定是浓浓的商业气。
赞成 包容是文化自信表现
一个打着正宗西方标签的星巴克,开进了灵隐寺景区,顿时让许多网友不爽: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段,怎么能有西方的文化介入?
其实对文化的理解,不可过于狭隘,如果按这些网友的思维模式,那么算起来佛教本身也是源于印度的外来文化,与来自西方的星巴克和谐相处又有何不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包容性,对于外来文明,永远展示的是足够的自信心,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精神,外来文明如果能入乡随俗,那就融入中华文明,不能改变,那也只能自动退出。如果对一个小小的卖咖啡的连锁店都如此抵触,生怕其破坏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显得畏首畏尾,谈什么大国文化、文明复兴,又谈什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记得关于星巴克的争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年星巴克入驻故宫,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还专门写了一篇《请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的博客,说星巴克进入传统文化古迹“这不是全球化,只是侵蚀中国文化。”一个咖啡店,仅仅是拿产品换利润的民营企业而已,为什么非得拔高到“侵蚀中国文化”的高度?李商隐有句诗写道“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你以为别人来跟你抢什么,事实上人家也许压根没这个意思,要是给什么都戴上民族主义的枷锁,在文化方面很容易会错意,只会引来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尴尬。
且避开文化的层面,仅就现实意义来说,不管是香客或者是游客,来到灵隐寺,累了倦了,喝上一杯咖啡,是相当惬意的事情,就因为星巴克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就要把它赶出去,非自己传统的杭州龙井茶不喝,如此矫情的做法,不是在保护传统,恰好是打着保护传统的旗帜,违背理性在做一些伤害文化的事情。保持一个大国心态,用包容的思维去应对,这才是对自己传统文化最为自信的表现。
王了
大惊小怪没有理由
不少人可能认为这是一条比较新奇、会引来诸多争议的新闻,其实大可不必对此感到惊讶,也不必将忙于对此口诛笔伐。且先不说灵隐寺与星巴克的故事,就先来看看上海著名的香火胜地、旅游重地静安寺。静安寺虽然面积很小,但在中国佛教中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寺庙之一。要说其周边区域,那可是热闹非凡、商业繁华。不要说常见的星巴克了,紧邻其隔壁、走路才半分钟不到的久光百货里就是奢侈品云集,而包围其周边的几条马路更是商业重区,“静安寺”三个字已经不单单只是指寺庙了,更是已经完全泛指了这一地区。既然被商业如此融合、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代名词,多年的寺庙都没有人提出质疑或感觉不妥,那么其实也并没有理由对于在灵隐寺之外开一家喝咖啡的星巴克感到大惊小怪。
笔者认为,灵隐寺和星巴克这两个性质全然不同、价值也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之所以会成为一种争议,主要在于“组合”很少会被人所联系在一起,而一旦两者有所结合,那么势必会给人们的思维造成一种冲击,认为是对传统观念的大不敬和不尊重。
灵隐寺不但是佛门重地,同时也是旅游景点。在毗邻旅游景点之外开设一家让游客休憩、解渴的咖啡店并没有丝毫地玷污宗教的意味。不然若一定要以商业会有辱佛门清净、有违历史传统为由对此批判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本来不应该有女性出现的寺庙之内建女厕所也在对宗教的不敬和亵渎呢?显然,这种道理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相反,笔者倒觉得,引入星巴克是当地旅游管理部门从游客的感知角度出发的、以人为本的考虑,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地听取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再引入更多的不同类型的旅游配套设施、商店。
所以,民众对于星巴克的开张完全不用有什么有辱宗教文化、宗教信仰危机等想法,这只是很正常的、无伤大雅的商业行为,民众对此应当完全予以宽容和理解。
金真
反对 文化骚扰不中不西
杭州灵隐寺不仅是千年古寺,更是在佛教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圣地、独特的文化符号。且以灵隐寺为题材的诗文、传说,也有很多,比如宋之问的《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等。清康熙南巡时,登寺后的北高峰顶览胜后,还即兴为灵隐寺题匾等。所以,说灵隐寺就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也不为过。经济发展迅猛,我们也应该保留这份文化幽静、精神绿地。
星巴克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9000家连锁店。它不仅是市场化产物,更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它“入驻”灵隐寺,不仅是一个商业动作,更会让灵隐寺的幽静、古朴、厚重氛围,会受到骚扰和污染。
换言之,浸润了太多西方味道、商业味道的灵隐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和厚重意义上的灵隐寺了,其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原生态的幽静以及古朴,久而久之,就会变色,而成为了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文化怪胎。
有人总说,文化要包容、宽容,是的,文化的发展应有充分的包容态度。但这种包容更多情况下,是文化观点、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熏染,而不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嫁接”,不然的话,文化的独立性和传统性,就无法得到继续保持。
耿银平
延伸
灵隐寺可以商业化
星巴克必须讲文化
就一外国咖啡店在某某地方开了个分店,本来根本不算个事情,可星巴克在灵隐寺开分店,居然就能引发一阵网上热议,等于是免费做了极为成功的广告。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又是一起人为的策划?众所周知,作为五年前的“十大文化现象”之一,星巴克最后是在质疑声中走出了紫禁城;取而代之的是,不仅卖咖啡还卖面条的故宫餐厅。所谓“文化冲突”,问题原来根本不在于故宫里面能不能搞商业经营,而是在于谁来搞商业经营;也不在于只能卖面条不能卖咖啡,而是在于“和尚摸得,你摸不得”。
当年,星巴克曾回应舆论称,星巴克在故宫开分店,是抱着对紫禁城文化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高度敏感;不过,在灵隐寺开分店,它也许用不着回应是“抱着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尊重和高度敏感”,因为人家没开在灵隐寺里面,而是开在外面的商业街上。所谓商业街,自然是用来搞商业的;肯德基、知味观都开得,星巴克自然也开得。我很纳闷,明明就是一个商业的事情,怎么又扯上了文化,如果不是星巴克自己炒作,那就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太脆弱了。
进去这家星巴克店后,服务生会微笑地问: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或者是“大慈大悲”?当然,也会有顾客咨询:“我能续悲吗?”网友用“悲”谐音“杯”,调侃得很有趣。不过,这样的调侃,用在灵隐寺上也未尝不可。少林寺都准备要上市了,灵隐寺自然也免不了商业化;事实上,放眼全国,哪个千年古寺不是旅游景点呢?搞旅游开发不就是搞商业化吗?门票收入有大幅分成,卖香抽签卖纪念品和游客的施舍奉献更是尤为可观。凡此种种,难道就是千年古寺的“文化内涵”吗?
灵隐寺可以商业化,星巴克必须讲文化,这当然是十分怪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商业的归商业,让文化的归文化。相比星巴克“糟蹋文化”,给千年古寺洗洗澡去去铜臭,让千年古寺的香火变得更纯净,这才是真正的保护文化。
舒圣祥
-三言两语
真正想要喝咖啡的人,不会一路风尘地特地赶到灵隐寺去;真正要到灵隐寺去烧香的人,也定然不会是为了喝上一杯星巴克咖啡,但现实的荒诞在于,“去灵隐寺喝咖啡”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缩影,在各地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商业气息的无孔不入,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几乎已经渐渐模糊了所有的界限。
丁洪峰
西湖景区,星巴克无所不在,开在哪里都不稀奇了。开进灵隐寺里面又怎么样?照样生意红火。KFC,麦当劳,星巴克,在中国谁能挡得住?
张雨
环境倒是不错,星巴克门前就是桂花树。
李达
在灵隐寺开星巴克,咖啡都可以改名了,比如卡普吉诺改为看破红尘,摩卡改为达摩,拿铁改为般若,星冰乐改为空即色……厕所叫六道轮回。去咖啡台叫超度。背景音乐是大悲咒。进门服务员就喊:施主您点了一杯看破红尘,请到超度那里取。然后来客默默烧了一张纸就当付款了。
闫野
简直无语,佛门清净之地需要这么搞吗?
赵琳
恐怕不静心的不只是星巴克吧,它就是一个商人。今年春节去的灵隐寺,人熙熙攘攘的,香火极盛,商业味道极浓。早已不再是佛门的清净之地了。
何蕴琳
这对品牌有伤害。品牌需要和受众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核心是接触点的选择,选择的根本是希望传递的文化。
王冠
是在景区吧?灵隐寺景区不小,互不干扰即可。
李沁春
大瓷大杯的星巴克找上了大慈大悲的佛祖。西方商业高度发达。又有谁听说过星巴克入驻他们的教堂?
李默默
最近很多名人热议星巴克在灵隐寺开店,虽然事件本身颇有争议,但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不用自己炒作,就火了一大把。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