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1年尾,在人文视野里看社会万象,我们关注热点,更关注那些沉潜于社会肌理之中的一点浪花,一份悸动。我们从多重角度看世界,品味社会生活中一个个耐人回味的细节,解读一年来的人文脉络,从而汲取人文关怀与文化力量。
当婚恋面对物质
关键词非诚勿扰
现象:非诚勿扰,是一台电视娱乐节目,更是相亲的代名词, 2011年,几乎掀起了全民相亲的高潮。相亲热,折射出中国年轻人的婚恋难题。年底,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年轻人婚恋有三“难”:“经济条件成择偶最主要标准”、“交友圈太窄”、“第三者插足”,而在前些年的调查中,恋爱难的一般原因都是忙于工作或性格不合。
点评: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作为人类最基本能力的恋爱,竟然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全国各地电视频道,数十台相亲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婚恋网站生意兴隆,相亲会层出不穷。原本相对私密的相亲活动,如今已成为“显学”,它一方面试图搭建爱情的桥梁,另一方面却在消解爱情的神秘感与宿命感。恋爱问题实际折射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谓“世纪光棍节”,已成为一个符号,在表面的恶搞与戏谑之外,更带有一丝苦涩与无奈。
关键词裸婚
现象:“虽然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裸婚时代》中,文章这段深情的“裸婚”表白,感动了中国无数的青年男女。所谓“裸婚”,就是没有任何婚姻仪式及填充物质,有的只是两本结婚证加两颗相爱的心。
点评:“裸婚”,对于如今盛行的以物质为主导的婚姻来说,构成了一种反拨,甚至构成了一种挑战,它的出发点,是要让婚姻回归“唯爱”的本质,这对年轻人来说,值得称许与提倡。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些“裸婚”变成了“快餐婚姻”,爱人转眼成路人,从而反证了物质的强大和爱情的脆弱。所谓“裸婚”,有时还带有自嘲意味,每每有年轻人信誓旦旦对恋人说,“让我们裸婚吧”,通常充满了“悲壮”味道。
关键词新婚姻法
现象: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新婚姻法》,解释指出,“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消息出来短短10天,讨论《新婚姻法》的微博就达100多万条,“《新婚姻法》来了,还需要爱情吗”?网友们大多认为该法重视了财产的权属,却让感情在婚姻中变得很轻。
点评:关于《新婚姻法》,争议最大的就是房产归属问题。我们似乎坐在法庭上,旁听一对离婚的夫妻,一边拨打着算盘算账,一边拿着显微镜寻找“爱情”。《新婚姻法》如同一张试纸,充分显示了国人在婚姻问题上的纠结与矛盾,人们的婚姻安全感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
当教育面对社会
关键词狼爸
现象:“狼爸”萧百佑,自称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美国虎妈”已让西方人质疑,“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教育模式的讨论。
点评:“狼爸”似乎故意在渲染“打”的概念,一方面,可以起到引人关注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为自己的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吆喝。不过,“狼爸”的一个“打”字触动了教育界的神经,因为,无数的实践和理论,已经证明了“打”的危害性,它会剥夺孩子的快乐和尊严,引发孩子的逆反和障碍,乃至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况且,单用考上名牌大学来证明成功,也是狭隘的实用主义成功观。不过,研究教育中的“惩戒”作用,是一个合理的课题,这方面,“狼爸”倒是可以提供研究的素材。
关键词绿领巾
现象: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为教育学习、思想品德稍差的学生,为他们发放了“绿领巾”,这一做法引起家长和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
点评:给差生佩戴“绿领巾”,这不仅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而且缺乏最起码的公民意识。 “绿领巾”事件,再一次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是“有知识,没文化”,比如,用冷暴力孤立学生,让他们处在“被羞辱”与“被剥夺”的环境中,用“监控”、“偷窥”等方法,掌握学生的秘密,关键时候,对学生来个“一剑封喉”。教育要培养孩子的现代人格,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有现代意识。
关键词贿选
现象:新学期开学不久,西安一市民发现儿子过年收的300元压岁钱不翼而飞,原来儿子为当班长,花了这钱请同学玩游戏。调查发现,一些小学生为了当班干部,请客送礼已经司空见惯。
点评:成人世界的官本位、潜规则,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侵蚀教育领域,侵蚀下一代的成长空间。这种在社会中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社交方式正在悄然进入我们的校园,进入孩子们原本纯净的世界,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该如何应对?一方面,我们要建立“防火墙”,另一方面,要彻底消除“污染源”。
当文化面对娱乐
关键词泛娱乐
现象:8月份,陕西宝鸡吴山景区推出“土匪抢亲”游乐项目,游客可扮“新娘”,也可扮“土匪”。同月,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一景区重现“鬼子进村”场景,在这个集体参与的旅游项目中,游客有的扮鬼子,有的扮汉奸,有的扮“花姑娘”。
点评:类似“土匪抢亲”、“鬼子进村”这样的游乐项目,反映了文化上的泛娱乐化问题。一方面,它所包含的娱乐元素其实很少,缺乏想象,更缺乏游戏精神。另一方面,它无法提供一种朴素深沉、润物无声的文化魅力。戏谑性、颠覆性的文化心态,能够在短时间内给游客提供一种文化解构的快感,但解构之后缺乏建构,则陷入新一轮空虚。在娱乐至死的逻辑支撑下,文化审美走向庸俗化。
关键词穿越
现象:2011年,《宫心计》、《美人心计》、《步步惊心》等穿越剧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尤其《步步惊心》的热播,催生“惊心”体,“步步惊心”成为一个流行词,由此可见穿越剧的魅力。
点评:穿越剧的火爆,与社会的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它是一种策略,从现实的土壤中穿越过去,可以规避各种风险,而且,可以带来文化上的“陌生感”和“异质化”,从而激发艺术上的冲击力。不过,引导观众一味沉湎于过去时光,则形成了对现实的逃避,失却现实的冲动与激情。
关键词草根艺术
现象:在央视春晚以及全国各家电视台的数十台晚会中,草根文化成亮点。贵州田间对歌的苗族农妇,北京街头坚持梦想的“西单女孩”,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但对草根文化的过度消费,让真正的草根精神渐去渐远。
点评:草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登堂入室”,可以促进文化多元化,弥补精英文化的不足,从而优化文化生态。然而,过度消费草根文化,有可能透支观众的朴素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我们对草根以及草根文化的理解。而且经过有意识的包装与阐释之后,真正的草根文化精神已经在悄悄变异。对草根真正的关心与爱护,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人生岗位与发展道路,这在根本上需要体制的保障。
当社会面对分化
关键词郭美美
现象:6月20日,一个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的女孩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郭美美“空降”式的炫富,无意间成为掀起了中国“慈善行业改革”序幕的“功臣”。
点评:郭美美,一个小人物,一起偶然事件,却引发轩然大波。在这个事件中,郭美美本身并不重要,郭美美所引发的信任危机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慈善事业的管理与改革,已经呼吁了很多年,却步履缓慢,问题如山,郭美美用另一种方式为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郭美美事件伤害了普通人的慈善之心,它同时又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拐点,那就是随着社会关注度、监督力度的不断提高,慈善组织必须做到规范、公开、透明。
关键词道德失范
现象:在“2011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社会道德风气”位列第七名,自2007年以来首次进入国人关注的问题前十名。上海市最近一项调查报告显示,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会在不同程度上吃亏。
点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已经把人们从泛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这是了不起的进步。然而,转型期社会,我们却陷入另一种“道德危机”,一些人盲目追逐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价值,道德失范现象随之出现:人与自我方面,缺乏自觉与自省意识,放弃自我约束与良心叩问;人与人方面,冷漠、疏远日益严重;人与社会方面,在许多层面和领域,诚信与廉耻缺失,责任感与道义感松懈。
关键词“最美xx”
现象:许月华12岁在铁路上捡煤渣时被火车夺去双腿,靠两个小板凳行走。如今是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的供养人员,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保育员。在过去的37年里,她带大了138个孤儿。许月华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板凳妈妈”。
点评:“最美妈妈”双手托起坠楼女孩,“最美婆婆”救起被碾女童小悦悦,“最美女孩”以身挡车救人被撞,“最美护士”三次人工呼吸抢救休克路人……一个个“小人物”筑起了“道德高地”。尽管,我们在很多方面并不如意,甚至还有很多失落,但社会生活中总有一种温暖,这种温暖不但基于人类的本能,更基于社会深层的某种弥合功能。这种温暖,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润物无声。这种温暖,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年尾,收获了绵远深刻的慰藉。
【来源: 新华日报】
【编辑: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