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欢迎登陆艾逊!
用户名 密码

财经热点

循耐克之路,阿迪达斯关闭最后在华工厂

阿迪达斯、耐克等跨国体育服装品牌一直是“哪里成本低就去哪里,出走中国也属必然结果。南都制图:宋小伟

  近日,有消息称全球排名第二的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国内唯一一家自有工厂苏州工厂。昨日阿迪达斯官方向记者证实了这则消息,但强调阿迪达斯在国内仍有超过300家合作代工商,不会影响生产,关闭工厂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考虑。

  尽管如此,业界仍免不了将此动作与国内制造业人力成本大幅上涨、招工难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偶然,而更像是一种趋势。早在3年前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际,耐克就关闭了自己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工厂,减轻在中国的“行囊”。如果把耐克、阿迪达斯这类跨国巨头比作“候鸟”,如今这里的树木不再葱郁,土地不再肥沃。要走,自然挡也挡不住。然而在一些关注国内密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观察者眼中,过去中国吸引这些候鸟的“饵”,大都建立在低价劳动力的基础上,这种状况早晚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改变。

  所谓“整合全球资源”

  据了解,位于苏州工业园的阿迪达斯(苏州)有限公司是阿迪达斯集团控股100%的全资子公司,如今这家工厂正面临关闭,时间是今年10月。公开资料显示,阿迪达斯中国公司是阿迪达斯集团100%的全资子公司,在苏州注册并设有生产基地,贸易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和广州都有分公司。阿迪达斯(苏州)有限公司则于1997年底在苏州工业园区独资注册成立,主要生产阿迪达斯及旗下品牌的运动服装,拥有员工近200人,是阿迪达斯在华唯一一家自有工厂。

  按照阿迪达斯中国总部的邮件回复,“关闭工厂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考量。”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解释。另据新华网报道,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给媒体的一份材料中则表示,园区理解阿迪达斯全球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并表示这也符合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阿迪达斯提到的所谓“整合策略”,也曾出现在耐克中国的官方声明中。2009年3月,耐克宣布关闭公司唯一拥有的鞋类生产设施太仓工厂。当时耐克中国回应南都记者称,“目的是进一步推进长期采购整合战略并精简供应链。”

  正因为战略相近,从耐克关闭工厂三年来的动作,大致能猜测阿迪达斯的“故事”。2009年以后,耐克许多原本在中国的产能移到了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哪里成本低就去哪里

  事实上,阿迪达斯并没有否认关闭工厂与成本上升有关,且“全球资源整合”与“成本上升”看上去也没什么冲突。回顾体育用品制造业几十年来的历史,阿迪达斯、耐克等跨国体育服装品牌一直是“哪里成本低就去哪里。”

  最早,他们的生产基地就在品牌发源地欧美。以耐克为例,从节约成本出发,最早的海外生产线建在了日本。而随后几年,日元持续升值,人力成本飙升,使得耐克在日本的生产成本愈来愈高。1975年,耐克将日本生产线转移至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到80年代,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将主要生产线搬到中国福建和广东。而近几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则又瞄准了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

  服饰行业独立分析人士廖洁容认为,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看,耐克、阿迪达斯这种“见异思迁”很正常。而另一方面,他们所面对的消费市场也有压力。“特别是阿迪达斯,作为奥运一级赞助商,本来今年伦敦奥运会带来惯性的消费旺期,但欧美市场需求低迷,如意算盘很难打响。”

  国都证券一份面向纺织服装业的研究报告亦持相近观点。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出口下滑明显,近期数据虽有所稳定,但依旧处于低位疲弱态势。并认为下半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需求不足及竞争压力更加突出,出口规模增速将保持低位或负增长。

  “血汗工厂” 不可持续

  面对此次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工厂,业界的反应远不如3年前听到耐克关闭工厂时那样激烈。实际上自3年前开始,所谓中国制造“优势”下降的论调已伴随经济危机出现。因此阿迪达斯的选择,似乎成了早晚的事。)

  然而,同样在3年前,所谓“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声音亦响起。不过廖洁容表示,目前的情形有些尴尬中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摆脱低端制造业,这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而全球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发展中国家又无法担起消费重任,这种状况已然到来。所谓“尴尬”就是低端的要走,高端的又没来,高不成低不就。

  不过她同时指出,这种趋势下传统密集型制造业正被推着向前走,过去那种靠牺牲劳动者利益来来吸引外资的做法必然被淘汰,这是有正面意义的。“无论在哪个国家,‘血汗工厂’必然是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

  链接

  富士康范本:人力成本PK微薄利润

  如何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和生产制造利润微薄之间的矛盾?鸿海精密及旗下富士康一直被作为范本。而很大程度上,富士康也属于迫于无奈的转型者。然而事实证明,在各种工厂迁徙调整、提高自动化水平及优化管理流程的帮助下,富士康仍能在提高人力成本的前提下,获得利润。

  今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富士康将把中国内地员工的月薪调至4000元以上水平。富士康官方则表示会根据物价水平调整内地员工的薪酬,但没有提到具体的数字。而台湾媒体则报道称,在鸿海总裁郭台铭“让员工得到合理薪酬”的言论下,富士康明年下半年将把内地员工的薪资较现行再调高一倍。

发布时间:2012-07-24 09:59:58
 
CopyRight © 2005-2011 MRO工业品-艾逊实业(上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