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川夫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今年规模达680万人,比去年增20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在《通知》中,教育部首次提出,要让中小企业发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11月22日《新京报》)
看到教育部这个“两年就业率低于60%专业将停办”的警告式通知,相信很多大学原本就绷着的“就业形势趋紧”的神经又会“紧”了一圈。虽然对教育部要的这类就业率统计数字,不少高校有应付的各类法子,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一些高校随便找一家只要有公章,哪怕是只装在皮包里的企业,去与学生签个就业协议,就理论上算是学子们找到工作了。若个别学生顶牛,希望表达自己的个性,不去空签这类就业协议,那学校会有杀手锏握于手中,那就是不发毕业证、不给档案,看你能“牛”到何时?
但这种见光羞的虚假作法,毕竟有损高校的公共形象,也非长远之计,那些踏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就是之前虚假就业的形象的证明人。如今减招及至停办就业不佳的专业,势必吓软更多高校对这一类专业继续维护的决心与胆识。那就忘掉大学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其他两大功能吧,就单单让大学担负职能技术培养的惟一功能得啦。是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但不应该成为孤立的功能。实际上,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而服务社会又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这三大功能应该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那种单向性偏失只会让大学丧失自己的灵魂。
因为,如果过度强化大学的人才技能培训这一功能,势必将大学精神引向意味更浓的功利化平台。对专业寿命的匡定,对专业好坏的评价,不能简单的、固定的、片面的认识。有的专业今天就业不好,不等于明天就业不好;有的专业在这个区域就业形势不佳,但到另一区域可能就颇为吃香;有的专业属于基础方面的学科,对整个教育体系与社会服务起到基石铺垫的作用,如数学、物理等,我们的学术研究是无法割舍的……等等,我们对此不应简单地、高高在上地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楼里,设想着一种一刀切的做法。对这一类表面上看“钱途”不景气的专业,教育主管者应该多点横向与纵向调查研究,这样出来的“停办令”才会远离务虚,抵达更加务实的境界。
今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座谈曾指出,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温总理所焦虑的大学独特的灵魂的缺乏,其核心“缺因”还是大学的功利、短视思维在起负面作用,过余强化其“技能培训”功能,只看到目前的专业就业形势不佳,看不到长远目标建设。实际上,大学理当是科学的、独立的、自由的思想集散地,这也是大学精神的灵魂驻所,也是大学引领我们社会意识健康前行的责任所在。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漫步】